中国生态大省青海治沙40年: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伴着8日最后一缕阳光,守望了克土治沙区11年的华什才结束了当天的巡查。
“刚来克土时,到处都是沙子,青海湖边风大,沙子吹得到处都是,房里、锅里、碗里都是。”华什才说,现在好多了,风虽然大,吹起来的没有沙子了,只有治沙人的帽子。
克土沙区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占青海湖沙漠化总面积的57.6%。全境被祁连山国家公园覆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被列入中国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从1980年起海晏县对克土沙区实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和生态治理,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9.9万公顷减少到如今的6.6万公顷。沙区的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30至40%,局部地块覆盖度达到85%以上。
海晏县林业站工程师石德荣是第二代治沙人,从2002年参加工作就常年吃住在克土,望着成片的黄沙,跟着第一代治沙人治沙、植树,亲眼看着绿色将沙漠占据。
“每年4到6月,我们就会向沙漠边缘推进草方格,用铁锹在沙土上挑出浅沟,画出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格,将麦草均匀铺在沟中,再拿铁锹把麦草戳进沙子中。这样,麦草拼成的方格间栽下的新苗和草种才不易被风沙带走。”石德荣说,“你看这一片绿色就是大家为江源生态打下来的‘江山’。”
通过40年的不懈努力,克土沙区外围锁边林已形成规模,筑成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大和蔓延,维护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保障着青藏铁路及环湖东路的畅通运行。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生态保护区,境内黄河总长174.58公里,也是中国防沙治沙重点示范县之一,全县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42万亩,占该县总面积的34.2%。
上世纪中期之前,这里的黄沙头及木格滩周边沙漠每年以5到15米的速度蔓延,每年吞噬近3000亩草地耕地。
贵南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谭明生从1993年就来贵南县治沙。“七八个人在黄沙头扎了个帐篷,白天走路勘测,晚上回来规划。那时候年轻,专业又是防沙治沙,兴致很高,一点都不觉得累,我们就是要在沙漠里种树。”
那时,周边的农牧民面对风沙“节节败退”,没有人相信这里能种树。“两年左右,树真的活了。周边的牧民陆续开始自带帐篷和生活器具,驻扎在黄沙头,跟我们植树。”谭明生说。
25年来,贵南县累计投资14.5亿元人民币,完成人工治沙造林110万亩,封沙育林草50万亩,工程固沙19.9万亩,治理沙漠化面积178.9万亩,筑起了长达300多公里的“沙漠绿色长城”,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前的2.6%提高到19.24%。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完成防沙治沙57.4万公顷,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14万公顷,荒漠化土地年均减少1.02万公顷,重点沙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副司长胡培兴此前表示,被称为“地球癌症”的荒漠化,威胁着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在全世界,每天约331平方公里土地退化为沙漠或荒漠,导致13亿美元经济损失。
长期以来,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防治的方针,实行国家主导、地方负责、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采取政策、法律、科技、行政等措施,持续实施京津风沙源、三北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方网站公布第五次荒漠化监测成果显示,中国荒漠化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