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新闻首页 频道列表

危废行业10年:硝烟再起,整合潮来|青山

2023-03-10 17:062820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又到了社会各界提交议案、建言献策的时候。

由于两会上相当一部分提案会在未来演化成法律法规,因此历年来两会期间提案和代表发言都备受关注。

这两天,一项环保领域的提案即受到业内关注和热议。

3月1日,环保企业团体提案《关于保障危险废弃物处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提案》(初稿)通过全国工商联审核,拟以团体提案报送全国政协会议。

提案指出,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局限性大、风险高、干扰市场健康发展,在行业发展规划上应明确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定位,强调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要以集中焚烧处置为主,以协同资源化处置为辅,应当对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加强资质审核、环境监管和过程管理。

这份提案剑指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的多处弊病,很快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议论。


如,有业内人士表示,“水泥窑协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是阶段性补充”“水泥业协同危废处置无序发展直接影响到水泥产品的质量稳定”“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的无序扩张,严重阻碍了危废行业的健康发展”。
也有建议,“公平竞争办法是向社会公众明示危废协同水泥去向,明确告知客户相关风险并与普通水泥严格区分,同时接受公众监督、悬赏举报,危废协同水泥质量发生问题时追究相关法人刑事民事责任”。


不难看出,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技术路线的异议不在少数。事实上,整个危废行业经过过去10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也在面临诸多问题。

所以,不妨借此机会对整个危废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一次深度分析。

注:对于环保行业细分领域的研究是青山研究院一直在开展的工作,熟悉青山的读者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们在2022下半年发布了业内首份聚焦十四五的《中国环保产业趋势洞察报告》,这是一份对“转型期的中国环保产业”的系统复盘,意在为环企决策者提供战略决策参考,如果您在思考相关问题,希望能给您带去帮助,通过「青山产业评论」订阅报告。

01 大协同与大冲击 危废与水泥窑的相爱相杀

传统意义上,拥有专门专业经营许可证的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模式一直是工业废弃物处理的主流,但随着市场的扩容,包括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内的一些协同资源化手段也参与到危废处理行业中,并对市场形成冲击。

1、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源起国外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是国外水泥企业由于化石燃料价格不断上涨,寻找含有热值的废弃物替代传统燃料,以缓解能源危机。

1974年加拿大的Lawrence水泥厂将聚氯苯基的化工肥料作为替代燃料用于水泥生产的实验,开创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先河。此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丹麦、奥地利、瑞士等国也相继进行了有关研究并逐渐引入危废协同处置领域应用。

过去三十多年来,水泥窑一直在欧美、日本等国家扮演“废弃物终结者”和“城市净化器”的角色。

我国自上世纪90年起开始实践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并在过去20年间陆续出台各项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

近几年,水泥窑协同处置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补充。

2、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三利三弊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能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国内横冲直撞,是有其立足之本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技术的优势在于:

1)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是在原水泥窑基础上进行改造,建设周期短,投资和运营成本相对更低。

2)水泥窑内温度高,热容量和热惯性大,能够高效分解医废等有害物质,协同效益高。

3)适合我国危废处置历史欠账较多、行业水平不足的阶段。

同时,水泥窑协同处置固技术也存在弊端:

1)水泥窑协同处置无法处置危废中的重金属等物质,容易造成环境风险。

2)水泥行业无序发展对专业的危废处置企业形成不对等的恶性竞争,冲击行业发展。

3)处理范围局限性大、生产波动明显,干扰专业危废处置企业正常生产。

总体而言,水泥窑协同处置在一定程度上适用我国现阶段的危废处置现状,因此在政策上得到了鼓励,并在市场获得广泛应用。

3、水泥窑协同处置带来的大冲击

以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水泥业协同处置给危废处置领域带来的冲击不小。

由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建设周期短、运营和投资成本低,这让水泥企业能够以绝对的低价优势在相应的领域大杀四方。在别的危废处置企业处理费为四五千元每吨的时候,水泥企业的价格可以做到一半以下。

据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危废焚烧类处置量从2016年的153万吨上升到2019年的426万吨,其中水泥窑协同处置量也由43万吨上升到179万吨,占比从28.1%提高到42%。

在此过程中,拥有丰厚水泥窑资源、充足项目储备且执行效率高的水泥企业将获得极大优势。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处置能力排名前四的集团为海螺创业、金圆环保、红狮控股和金隅集团,合计危废处置能力约占协同处置总产能的70%。

目前,我国具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资质的企业大约有70家,覆盖20多个省市。在双碳背景下,水泥窑协同处置成为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利润点。

此外,一部分水泥企业进军危废领域,并非单纯借助协同处置优势切入一部分市场,而是对整个行业的重度布局。如2017年12月,海螺创业与危废龙头东江环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事宜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总体来看,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路线有利有弊,但在一定程度上适合我国危废处置现状,同时与一些传统危废企业形成了相爱相杀格局。

02 从迅猛发展到常态运营 危废行业面临4大挑战

关于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路线的定位问题,还是要放在整个行业的视角下来看。

这几年,危废行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有大发展,也有大问题;有大机遇,也有大挑战。

由于市场需求和政策监管的强相关性,环保行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要经历一段粗放期,水处理如此,固废领域依然如此。

危废处置领域在受到重视之前,属于严重欠发展领域,产能供应上存在巨大缺口,之后在政策的刺激下迎来高速发展。为了快速堵上缺口,很多地方多管齐下,水泥窑协同处置自然也在被鼓励的范畴。

由于初期供给不足,政策的强力刺激下行业出现了一段机遇窗口期,期间各路玩家涌入,市场竞争加剧。

但是,爆发之下必有乱象,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危废行业产生了新的问题。

1、散小弱弊:专业化、规模化不足

在危废市场的竞争中,有老牌危废企业的扩张,也有环保水务巨头企业的入局,有地产等外部势力的跨界,更有四面八方的散小玩家。

目前危废处理行业的参与者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生产能力偏弱,行业前十企业的市占率不到10%,能处理25种以上危废的公司仅占全国总数1%左右。

大部分企业技术、资金、研发能力弱,处理资质单一,危废处置规模小于50吨/日,行业整体呈现出显著的“散、小、弱”特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

市场主体过于散小,给行业规模化发展、专业化提升造成了瓶颈。

2、产能过剩:从缺口巨大到处置费腰斩

由于早期缺乏合理规划,各路玩家一窝蜂上项目,跑马圈地式地抢市场、占地盘。很快市场即出现“僧多肉少”的局面,产能过剩、恶性竞争,行业处理费、整体利润都开始下降。

2019年,危废处理领域整体出现价格“拐点”,价格上涨态势不再延续,一些地区危险废物处置价格开始下降。

广东、山东、河北等很多地方,焚烧处置费出现腰斩,从2017年均价6000元/吨,跌至2020年的2000元/吨-3000元/吨,产能过剩的情况显著,项目盈利变得困难。


“入炉量不够,吃不饱”“之前规划设计的规模大,市场行情预估的太乐观”……这些状况成了很多危废处置企业的共同困境。


甚至有企业赔钱硬撑,那为什么还要继续运营呢?因为停下来赔得更多,设备、人力等方面造成的损失更大。

3、产能错配:资质有效利用不足

此外,资质有效利用不足、产能错配严重,成了业内的“老大难”问题。

各省市危废市场的供需情况也受到跨省审批政策的影响,区域性、结构性产能错配严重。有些地区危废处理企业“吃不饱”,处置能力过剩,而有些地区工业企业危险废物又大量堆积,没有妥善处置。

就连作为国内资质种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企业之一的东江环保,深耕行业几十年,整体资质利用率才大约一半。

4、运营粗放:“打江山”正在向“守江山”过度

粗放几乎是每个环保细分领域从无到有走向成熟必要经历的阶段,而跑马圈地结束之后随即进入运营期,这个阶段开始拼运营能力。

在行业大乱斗的阶段,危废企业普遍存在运营上的不足,包括一些行业头部企业。


2017年12月12日,已经在新股申购中的鑫广绿环,因出现突发事件,造成生产人员伤亡,被终止上市。事情原委是鑫广绿环公司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的工人在卸料取样过程中,被溢出气体熏倒,造成5人死亡。
当时鑫广绿环已经是一家两度寻求上市的再生资源企业,却败在了临门一脚。
这一悲剧事件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充分暴露了危废处置安全性、合规性的不足,对正在加速扩张的危废处置行业而言产生了极大的警示。
2021年,东江环保控股子公司厦门东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一年之内3次因环保问题被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处罚。


事实上,高风险始终是危废处置行业之痛。危废处理的技术门槛高,对达标排放、安全生产、事故防范的要求相对要更高,每个收运、处理处置环节都可能存在问题和风险,企业需要相当的安全管理能力和对应的处置技术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野蛮增长的逐渐终结,行业渐渐转入运营阶段,企业开始重视危废处置的安全性问题。

在高速增长下,很多企业热衷于打江山,却忽视了守江山的重要性,而资产的安全高效运营是守江山的核心。

小结:事实上,经历了整个环保产业过去3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过剩几乎是每一个细分领域从粗放走向成熟所必经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

而这一规律到了危废领域,因为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存在出现了不一样的画面,大家都在面对产能过剩的困境,水泥业这个跨界者却挣得盆满钵满,这多少有些让人心里不平衡。

03 出清加剧、监管趋严 危废行业兼并整合势在必行

危废领域不同于一般领域,要么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大事,所以必须有序合规发展。

面对无序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各地方政府开始对行业加强监管和良性发展引导。

1、政策引导良性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危废利用处置行业高质量发展,湖南省2022年发布了年度引导性通告,对“湖南省危废综合利用处置能力严重过剩局面”发出预警,请投资者理性判断湖南省危废利用处置市场,防范投资风险。

2022年以来,江西、山东、吉林、广西等多地生态环境部门已发出相关提示,建议社会资本投资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建设时,应充分做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市场调研,避免产能闲置、减少资源浪费。

2、行业洗牌整合趋势显著

危废处置行业具有显著的技术、人才、资质、资金壁垒,并购是业内企业快速高效进入并占据市场空间的有效途径。

在此局面下,具有先进技术、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及雄厚资金实力的危废处理企业欲谋求进一步发展,收购兼并将是一个重要途径。

事实上,早在2019年,生态环境部在《关于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危险废物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推行危险废物专业化、规模化利用,建设技术先进的大型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控制可焚烧减量的危险废物直接填埋”。

由于危废的高风险性和法律法规的逐渐明确,地方政府对危废处置的重视越来越重,在规划上更倾向于向拥有危险废物处理成功经验及专业知识的知名公司批准危废经营许可证。

这将使地方政府对危废处理企业处理技术更加重视,小型企业最依赖的经济护城河将可能不复存在,而大型企业则可以利用自身综合优势进行跨地域收购,抢占行业市场空间。

3、国际危废行业三部曲

从散乱小走向兼并整合,也是发达国家危废处置行业发展历程。

以美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危废行业发展经历了起步后高速发展、扩张后调整、成熟发展三个阶段。

先是环保政策刺激高速发展,之后内部竞争逐渐加剧产能过剩,最后进入并购整合,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头部企业开始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产能规划也趋于合理,行业发展趋于稳定。

参考对应过来,当下我国的危废行业正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不管是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路线还是其他,都面临监管和行业格局的调整优化。

04 结 语 喧闹在远去,理性在走来

环保细分领域的规律基本如此,爆发式的机遇总会伴随挑战,窗口期过后随即就是过剩。

硝烟四起的厮杀其实也是行业淘汰进化的过程,危废处置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的暴利时代已经远去,行业最终会在淘汰、整合的过程中走向正常状态。

和很多细分领域一样,危废处置行业也必将回归服务的本质:合理的利润、合规的经营。

此次的两会提案,大方向正是“保障危险废弃物处理行业健康发展”,这是行业寻求质变的一个表现。

在行业的爆发期会有很多玩家、很多玩法,看起来很热闹,但绝非这个行业正常态,最终能让行业和其中的企业走远的一定是精益的运营管理能力和专注的技术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同类
全国人大代表、天桥起重新品事业部副部长田际群:加强政策协同 推动水泥产业绿色转型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制造业企业的重视、对普通一线工人的关爱。”全国人大代表、天桥起重新品事业部副部长田际群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全国两会,田际群准备的建

0评论2023-03-106418

2030年前建材行业将实现碳达峰
 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鼓励有条件的行业率先达峰。  《实施方案》还提出了“十四五”、

0评论2022-11-08213

建材企业 相关减税降费政策摘编来了!
为帮助企业应对当前困难形势,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摘录出其中与建材企业相关的减税降费政策,供企业参考,以助企业了解政策,积极申请,共渡难关。

0评论2022-08-31234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
客服